崇州罗威纳犬扑咬女童一事引发的社会热议尚未平息。一部分人关注着事件发展,提倡和呼吁文明养犬。然而,有一种情绪化、非理性的声音开始甚嚣尘上。
这种声音意在“肃清”流浪动物。个别小区公开说明,将对流浪动物进行捕杀。
网传成都某社区以居委会的名义发布通告,称“街道将对接公安等部门组织开展流浪犬清理整治行动,对辖区内的流浪犬、无主犬进行集中捕杀等”。为此,@伴侣动物专项基金 联系了成都市民服务热线,得到的答复是:成都没有捕杀犬只的通知。
同时,不少养宠人士发现,自己网购的猫粮、狗粮快递包装袋上被人扎针孔或者放置了粉末,已出现了宠物食用后死亡的案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150多家宠物食品企业发布相关声明,将对快递包装进行隐私化处理。
“仇猫”“仇狗”情绪在现实和网络中持续发酵。10月17日,重庆对外经贸学院一只流浪的小黄狗被保安抓捕后打死。无独有偶,10月19日,有游客称江苏苏州的虎丘山风景区的流浪猫明显减少,还发现一只猫疑似中毒,浑身抽搐。
事件讨论的重点由最初的文明养犬问题,演变成了对流浪动物是否该捕杀的激辩。一个不牵绳遛狗的主人的过错,连坐了所有猫狗。
动物之于现代人类,似乎从来都是一个被使用的对象。部分犬类因其嗅觉尤为灵敏、服从性高,被用于搜毒、救援、导盲等公共事业。更多的猫狗则是作为宠物,陪伴着人类。
段义孚在《制造宠物》一书中道明了,人是如何通过支配资源和创造权力来对动物产生影响的。
人类创造某种产物,都以利己性为基础,以人类的标准定义有用与有害。能帮助人类完成任务、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情绪价值,便是“人类的好朋友”,是伟大、有益的;等到它们变成了需要人为规范和管理的流浪动物时,就变成了影响市容、危害安全、需要被清理的有害对象。
但是,人们忽略了,每一只流浪动物的背后,都有着不负责任的主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钱叶芳将流浪动物的主要来源总结为遗弃、走失、繁殖三大类。
在《法治日报》2022年的一篇报道中,钱叶芳解释了我国流浪动物的数量为何不降反增:“在我国,由于没有实质性的法律禁止和惩治遗弃宠物行为、养犬管理执法不到位、地下繁殖无人过问等原因,猫狗饲养和繁殖处于失控、无序状态。”
猫狗无法自行选择主人,流浪动物之所以存在,被不负责任的饲养者随意遗弃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不少人因为猫狗可爱,一时冲动买下带回家,之后又因各种原因放弃饲养,美其名曰“放归自然”。一些饲养者没有及时为猫狗进行绝育,导致它们在流浪后大量繁殖,产生了更多的流浪动物。
而畸形病态的人类审美和逐利需求,同样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侧面写照。
一些特定种类的宠物因其本身带有疾病基因,本不应继续繁育。但出于追求利益的需求,不少商家仍旧繁育这类宠物用以出售。
例如,折耳猫因为耳朵耷拉下来的外观颇受个别“养宠人士”的喜爱,但实际上,这种特征是软骨病的表现,部分消费者疏于了解,等到折耳猫发病后便将其直接遗弃。
不负责任的养宠者、无底线逐利的无良商家和科学养宠观念的缺乏,共同造就了流浪动物的悲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养宠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xjzy.com/show/211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