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情感需求提升,宠物经济在我国迅速崛起,成为消费市场的一股新势力。《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城镇宠物消费市场规模已超3000亿元。艾媒咨询预计,到2028年,我国宠物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1500亿元。从“小众爱好”到“万亿级蓝海”,随着越来越多“毛孩子”进入家庭,“铲屎官”们正在撬动我国宠物经济的万亿级市场。
“它经济”的爆发式增长,精细化养宠服务的需求,推动宠物行业向更高端、更专业方向发展。但也有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宠物情感的需求,“套路”重重扰乱市场秩序,从购宠到医疗,宠物消费市场暗藏价格陷阱、捆绑销售、收费混乱等现象。
消费者希望,可以通过价格透明化、行业标准化、监管强化,实现“爱心消费”与“合理回报”的平衡。
“星期宠”维权纠纷频现
3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4年十大消费维权热点,“星期宠”消费骗局正是其中之一。
“星期宠”是指消费者领养或购买宠物后,短时间内宠物即出现明显健康问题。业内人士表示,受高额利润驱使,这类宠物近年来频繁流入市场。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星期宠”问题已悄然渗透到当下最为火爆的活体领养模式中。网络上,一些消费者投诉自己被诱导签订分期付款服务,“免费领养”变成了“信用贷”。商家提出,宠物免费送,但领养过程中消费者需签订24个月合同,每月必须购买店内提供的猫粮、狗粮等,费用按品种不同价格也不等。而在领养期间若宠物意外死亡,顾客还需按照合同支付后续费用。
在黑猫投诉消费者服务平台上,与“领养”相关的投诉就有近2000条,大量消费者诉说自己遭遇的“领养套路”,包括但不限于不良商家伪造宠物体检报告、疫苗接种记录,出售“星期宠”;打着“免费领养”噱头,实际却收取检测费、抗体费、饲养费等套餐服务;分期购买宠物用品货不对板,猫粮猫砂质量差等。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也有多起与“免费领养”相关的诉讼。
近日,一则关于宠物活体买卖的案件被首次披露,不法商家因售卖“星期宠”等一系列违法违规行为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至十三年不等。案件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宠物疾病的特殊性,到底是在宠物店内就已经患病的,还是在接到消费者家里之后而染病的,该怎么判定难度不小。
业内人士表示,“星期宠”维权一直是宠物行业的棘手难题。因相关法规不完善,消费者维权面临取证难、举证难、责任认定复杂等问题,不良商家借此钻空子,致使“星期宠”现象屡禁不止。这一判例,无疑为宠物行业中试图“钻空子”的商家敲响了警钟。
针对“星期宠”问题,中消协提醒,消费者要警惕不良商家“免费领养”等套路,应索要检疫证明等凭证,签订合同明确买卖双方责任,留存凭证单据,以便出现纠纷时合理维权。
法律专家建议,如果在购买宠物时发生各种欺诈、强制消费、另类分期等现象,使得个人财产受到侵害,都可以依照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寻求帮助,同时也可向12315、96110或农业部门举报投诉。
宠物医疗收费迷雾重重
不明晰的收费标准、种类繁多的检查项目、来源不明的宠物药物……给宠物看病成了不少“铲屎官”头疼的问题。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宠物夜间急诊挂号费普遍在300~800元区间,超出三甲医院专家号许多倍。某连锁宠物医院价目表显示,基础血常规检测收费280元,而人类同类检查仅需30元;核磁共振单次收费高达6000元,是人体检查费用的3倍。更隐蔽的是药品定价机制:兽药批文制度下,同成分药品换上宠物专用包装后,价格立即飙升。以治疗犬瘟热的干扰素为例,人用制剂单支约50元,兽用版本却标价400元。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宠物医院”为关键词进行查询,相关投诉超3400件,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度医疗或误诊、捆绑消费等成为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原本为寻求陪伴,却因看诊的糟糕体验,不少宠物主认为经济与情绪受到双重打击。在社交平台上,各地的网友都在总结本地“宠物医生推荐榜/避雷榜”,收费公道的宠物医院和德才兼备的宠物医生被高频推荐,而需避雷的榜单下则是各式各样的吐槽。国联证券数据显示,“铲屎官”们给宠物看一次病的平均花费约为500元,做手术价格则在5000元以上。网友们表示,可以理解专业服务需要合理成本,但拒绝为信息不对称买单。
一位宠物医院的经营者解释,其实宠物医院贵也有贵的理由。宠物与人不同,就诊时无法自述不适情况,医院为了尽可能准确和快速地判断宠物情况,进行一些筛查类的检查是有必要的。而且随着宠物精准治疗需求的提升,以及资本进入宠物医院后这个行业越来越“卷”,很多宠物医院被迫上设备,B超仪、CT(计算机断层扫描)机等设备,几台设备加起来要一百多万元。一些大医院或连锁医院配置的MRI(核磁共振成像仪)一台要两三百万元,不是一般小医院可以配置的。这些设备成本折算下来,就变成了宠物主人需要承担的检查费。而由于宠物开机检查的频次远远低于人用医疗设备,均摊到每一次检查上的费用就更高了。
除了医疗检查,宠物用药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在宠物的主人抱怨高价销售人用药、“三无”产品泛滥等问题时,宠物医生也在头疼——“宠物无药可用”。公开数据显示,国内宠物用药市场以外资企业旗下产品为主导,这些药品在宠物疫苗领域的市场份额高达70%~80%。进口药物价格高,而《兽药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人用药品不得用于动物,医生开具相关药品怕受到处罚。因此,用药难不仅是宠物主人的困境,也是宠物医院的困境。
因此,业内人士提出,如何构建兼顾行业发展与消费者权益的监管框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养宠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fjgb.com/show/204391.html